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欢迎您!

中医应急

人才招聘

拓展教官
培训老师
位置:首页 > 中医应急
中医急救不输西医!这五个中医急救方,收藏起来,关键时刻能应急
发表时间:2025-08-20     阅读次数:     字体:【

生活中,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有人突然晕倒,有人不小心被烫伤,也有人因为吃错东西导致不适。

面对这些突发情况,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生救援。

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急救手段,就可能为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甚至挽救生命。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日常养生上有独到之处,在急救方面也有令人惊叹的效果。

它并非只是“慢功夫”,在关键时刻,中医急救一样能派上大用场!

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五个简单实用的中医急救方法,操作方便,材料易得,关键时刻能救命。赶紧收藏起来备用!

一、晕厥:掐人中+刮涌泉

有人突然晕倒,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意识模糊。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中医认为,晕厥多与突然气血不足、气机紊乱相关。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能量供应跟不上了,导致暂时“断电”。最常见的情况是疲劳过度、情绪激动或天气闷热引起的。

急救方法:

掐人中:人中位于鼻子下方、嘴唇正中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指甲用力掐,将力道控制在“让患者感觉疼痛但不伤皮肤”的范围。掐人中可以快速刺激神经,帮助恢复意识。

刮涌泉:涌泉穴在脚底心,位于脚掌前1/3处(用力蜷脚时最凹的地方)。可以用硬币或指甲从上往下用力刮,反复刺激这个穴位,能帮助“引火归元”,也就是把气血重新拉回身体的中心,促进苏醒。

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长时间没有恢复意识,千万不要耽误时间,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中暑:湿毛巾敷头+喝淡盐水

夏天高温天气,有人突然头晕眼花、出汗不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中暑了!

中医认为,中暑是“暑邪”侵袭人体所致,简单来说,就是热量太多,身体“散热系统”跟不上,导致内部“过热”。

急救方法:

湿毛巾敷头:将冷水打湿的毛巾敷在患者额头或后脑勺,可以帮助快速降温。如果手边有冰块,隔着毛巾敷效果更佳。千万不要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容易冻伤。

喝淡盐水:中暑后大量出汗会导致身体缺水和电解质紊乱。用温水加少许食盐(约一小撮),搅拌均匀后让患者小口慢慢喝,能补充水分和盐分,缓解不适。

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出现高烧、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

三、烫伤:冷水冲洗+涂蜂蜜

做饭时不小心被热油溅到,或者手碰到刚烧开的水,皮肤立马红肿疼痛,甚至起泡。

中医认为,烫伤是“火毒”侵入皮肤所致,急救的核心是“清热解毒”,也就是尽快降温,避免伤势加重。

急救方法:

冷水冲洗:第一时间用流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0分钟,直到感觉疼痛明显缓解为止。冷水可以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防止“烫伤深入”。

涂蜂蜜:冷水冲洗后,可以薄薄地涂上一层蜂蜜。蜂蜜能镇痛,还能帮助伤口抗菌,促进愈合。

注意事项: 如果烫伤面积较大或出现深度损伤(如皮肤发白、起大水泡),不要自行处理,应尽快就医。

四、食物中毒:催吐+喝姜汁水

吃了变质的海鲜或隔夜饭菜后,突然恶心呕吐、腹泻不止,甚至腹痛难忍。这可能是食物中毒了。

中医认为,食物中毒是“毒邪”入侵脾胃所致,简单来说,就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肠胃受不了。

急救方法:

催吐:如果患者刚刚吃下可疑食物(1小时内),可以尝试催吐。用筷子或手指轻轻刺激舌根,帮助将食物吐出来,减少毒素吸收。

喝姜汁水:将生姜切碎,用开水冲泡,待温热后少量多次饮用。生姜具有“解毒止呕”的作用,可以缓解不适。

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严重脱水(比如嘴唇干裂、不再排尿)或意识模糊,必须立即送医。

五、鼻出血:按压迎香穴+冷敷额头

天气干燥或者用力擤鼻涕后,有人突然鼻血流个不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仰头,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

中医认为,鼻出血多因“火气上炎”或“血热妄行”所致。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热气”太旺或血管太脆。

急救方法:

按压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的小凹陷处,用两手的食指按压,持续2-3分钟,可以帮助止血。

冷敷额头: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或鼻梁处,可以收缩血管,减缓出血速度。

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仰头,这样会导致鼻血流入喉咙,容易引起呛咳或感染。如果鼻血长时间止不住,需及时就医。

总结

以上五个中医急救方法,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关键时刻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急救只是应对突发情况的第一步。如果患者症状严重或急救无效,一定要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医急救的优势在于“简便验廉”,但绝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

平时多学习急救知识,掌握一些中医小技巧,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还能帮助身边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上一篇:中医紧急救命方法,人人都应掌握,危机关头用的上!
下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