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欢迎您!

社会救援

人才招聘

拓展教官
培训老师
位置:首页 > 社会救援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探索高原战勤保障体系突围之路纪实
发表时间:2025-07-31     阅读次数:     字体:【

七月,高原的烈日灼烤着柏树山。

156辆特种车辆碾过冻土,461名消防指战员在稀薄空气中布设战斗队形——一场模拟里氏7.8级地震的救援战役骤然打响。

这并非真实的灾难现场,却是一场对生命线韧性的极限考验。近日,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展近5年来规模最大的战勤保障比武演练。这场演练直面青海7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补给线漫长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探索高原战勤保障体系突围之路。

一场高原战勤保障的极限检验

选择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2025年战勤保障比武演练,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在这片平均海拔近3500米的戈壁滩上,总队模拟遭遇里氏7.8级破坏性地震的极端场景。

演练现场房屋倒塌、人员被困、“三断”(断水断电断路)险情叠加,构成复杂救援环境。参演的8支战勤保障队伍在真实地貌中接受考验,队伍最远行驶里程达635公里,跨越高山、戈壁、沙漠,经历雨、雪、雷电等多种天气,演练规模之大、科目之全、距离之远、气候之恶劣,创下青海消防战勤保障演练历年之最。

全要素实战科目贯穿演练全程。比武设置分散保障、模块化装运、车辆故障排除、装备维护等7大科目。各参赛队员不惧高海拔、大温差带来的不适,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书写了生命保障线的奇迹。

远程投送环节首次采用“航空+铁路”立体运输模式,实现救援力量跨区域精准快速投送。针对长途机动实际,创新设置4个途中物资补给点,由辖区大队实施灵活补给,展现了保障体系“毛细血管”的活力。

7大实战科目皆从血泪教训中淬炼而出——曾经因装备冻损延误黄金救援72小时的困境,如今已被常态化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彻底改写。

高原战勤保障体系的十年筑基

青海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始终围绕高原救援的特殊需求展开。改革转制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构建起以总队级力量为主体、9个支队级力量为支撑的“1+9”战勤保障力量网络,推动形成“总队—支队—大队”三级战勤保障模式,打造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高原特色保障新格局。目前共配备343名保障人员,其中国家队消防指战员60,政府专职消防员283

硬件建设方面,青海投入2.6亿元建成11个战勤保障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达6.12万平方米。关键节点布局4大基地:海西德令哈战勤保障人才培训基地、海东互助基础训练基地、海北门源综合救援训练基地、黄南尖扎黄河流域高原水域实训基地。其中,投资1.4亿元建设的战勤保障人才培训基地,可满足消防车驾驶员新训复训、装备维护员技能培训鉴定,以及财务、电工、医疗卫勤、叉车操作、饮食烹饪等保障型人才培训需求,是战勤保障人才培养的摇篮;投资3.1亿元建设的海北门源综合救援训练基地,集高原高寒地震救援训练、城市火灾扑救训练、新能源及新兴产业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训练为一体,专注于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实战化训练和整建制演练。

破解高原保障难题的青海智慧

高原缺氧、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倒逼青海省消防救援队伍走上了自我保障和装备革新之路。近年来,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已申请发明专利44项、已获授权11项,形成系列高原特需装备。

解决高原生活保障需要:研发高原寒区班组宿营充气帐篷,可快速组建大型战地医院,也可满足人员饮食、住宿等保障功能;研发高原联动饮食保障车组,满足2小时内制作完成5004菜1汤的饮食保障需求;研发高原供氧车,满足6人不间断吸氧;研发就餐保障单元,满足64人就餐,外部设置无人机、越野型摩托车停放平台,可实现远程饮食保障或小型装备投送;研发便携式多功能保温饭盒,可保温、微波加热,解决指战员长时间野外作业热食供应问题;研发高原盥洗车,全车采用高原防寒措施,满足200人不间断洗漱;研发高原供暖设备,采用石墨烯材质,实现了野外高热能、无噪音、低能耗供暖。

突破战时机动保障难题:创新研发的多功能舟艇运输车,一举改变“一车一艇”传统模式,实现4-6艘舟艇同步投送;研发的高机动保障单元,建立集“指挥、作战、宣传、政工、运兵、医疗”为一体的六车联保单元,推进保障力量由营地化向机动化转型升级;研究站级“三车联保”救援力量新模式,研发“前突通信车、前突救援车、前突保障车”联动车辆,有效提升高机动远距离保障能力;研发的高原新型冷藏车,则体现民族地域特色,专设牛羊肉冷冻区、冷藏保鲜区,使各区域食材处于最佳保鲜状态。

联勤联保机制的社会化探索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突破“自我保障”传统思维,开创“小灾自我保、大灾协同保”新模式。在德令哈演练中,多部门协同机制贯穿全流程,树立“大战保”理念,涵盖了战勤保障、指挥调度、通信保障、远程投送、战地政工、新闻宣传等多个方面。

运输保障领域,与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建立联动机制,开通绿色通道,构建起了“空地联动、远程投送”保障格局。物资储备环节,建立自我储备、社会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同时将社会化保障延伸至日常体系,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水电、烹饪、驾驶等技能培训,培养出171名战勤保障车辆驾驶员、119名急救员、42名炊事员、22名电工、28名叉车操作员、17名装备维护员。

科技赋能战勤保障的未来之路

青海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演练现场,集中展示了管理、搜索、营救等6大模块96件套革新装备,其中多模灭火机器人、智能跟随装备等科技产品引人注目。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构建保障资源“一图总览”、状态信息“实时感知”、指挥调度“一键直达”的智能平台。重点攻关全地形、轻量化、便携式保障装备及载重无人机等远距离投送装备,开拓高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二次发展新路径。

正如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后勤工作现场会所强调:“以信息化、智能化推进后勤工作现代化,推广应用现代装备、交通、物流、医疗等领域新技术新业态”。青海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解。

演练闭幕时,戈壁滩上留下的是车辙印记与临时宿营痕迹,而青海消防人心中刻下的,是保障机制这条生命线。德令哈的星夜下,新研发的高原供氧车仍在轰鸣。那些温热的氧气将注入下一个救援现场,正如三江之源永不凝固的守护誓言:一条用科技与意志浇筑的生命通道,正穿透稀薄空气,直抵每一处需要光亮的角落。

青海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每一次升级,都在填补着高原生命保障的空白。当461名指战员撤离演练场,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比武成绩,更有一整套经过极限检验、支撑未来高原应急救援的现代化战勤保障解决方案。十年磨砺,青海消防战勤保障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海拔每升高一米,保障标准就提升一档。

来源: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


 
上一篇:新疆3支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水域救援演练
下一篇:军地应急救援总队代表大会召开 开创“商业带公益”应急救援新范式